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

贏在起跑 -- 輸在終點!

不知從何時開始, 香港社會對兒童的教育理念變成「贏在起跑線」!

由嬰兒時期選擇哪隻牌子的奶粉, 就開始標榜要幫助你的孩子「贏在起跑線」!

我從孖寶兄弟出世已經對別人說, 我這兩個孩子一出生已經「跪低」在起跑線! 因為在有限的資源下要養兩個孩子, 已經不能像別人家的「金菠蘿」一樣, 把所有的資源投放在一個孩子身上, 將最好的都給他!

我家孖寶, 從出生的醫院, 吃的奶粉, 用的尿片, 睡的床, 穿的衣服, 玩的玩具, 到大一點要參加playgroup, 選擇幼稚園, 都不是社會上普遍認為最好的。受著這個社會的潮流影響, 我有時都會想, 是不是應該在自己能力的範圍內, 給予孖寶最好的? 是不是付多了錢就是越好呢? 是不是越早讓孖寶學這個, 學那個, 就是越好呢? 是不是幫孖寶多報幾個興趣班, 就是越好呢? 是不是多買幾套上萬元的學習教材, 就是越好呢? 在香港這個社會, 答案似乎是!

不想隨波續流, 作為香港的媽媽, 要有很大的勇氣, 社會上難免有比較, 聽到朋友的孩子考上名校, 自己的孩子只是就讀一般的屋邨學校, 內心難免有點酸酸的! 因此, 要經常提醒自己, 你對孩子的期望是甚麼? 最近聽了一個家長講座, 講員問: 孩子出生那一刻, 你心裏面有甚麼期望? 健康? 快樂? 為何當孩子大一點, 這個心願卻變成要考進名校, 要十項全能, 要比人家的孩子優勝, 要贏在起跑線?

而我對孩子只有幾個期望:
1) 健康
2) 快樂
3) 有自理能力
4) 樂觀, 能面對逆境/困難
5) 愛神愛人, 有同理心

我沒有早早讓孖寶上playgroup/興趣班, 也沒有替孖寶報讀名校, 也沒有買上萬元的學習教材, 也沒有買甚麼益智玩具給孖寶。但每晚放工後, 我必定回家陪孖寶, 洗澡, 陪吃飯, 陪玩, 講故事, 看相片, 陪睡覺, 揉背脊, 我認為小孩子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陪伴, 我們就是playgroup/興趣班導師, 家裏所有日用品都是學習教材, 只要爸爸媽媽動動腦筋, 家裏很多東西都是益智玩具, 假日帶孖寶外出就是最好的課外活動, 公園是上體育課的最佳場地, 超市是學習辭彙的好去處, 餐廳是學習禮儀、社交的好地方, 郊外是認識大自然的教室......

我沒有刻意栽培孖寶, 由於同時照顧兩個年紀相同的孩子, 明白到每個孩子各有自己的發展時間表, 也各有所長(短), 刻意栽培並不會加速/優化孩子的發展, 贏在起跑線並沒有甚麼意思, 因為人生跟本是一場馬拉松, 從來沒有一個馬拉松選手會在起跑時用盡全力去跑!

我不介意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 人生最緊要輸得起, 所以媽媽經常教他們怎樣跌低, 孩子跌低了, 媽媽不急著扶起(除非受傷流血), 媽媽會協坐他們站起來, 然後讚他們跌得很好/很靚, 沒有令自己受傷, 以後也要這樣啊! 最近孖寶學玩滑板車, 媽媽第一件事, 都是教他們怎樣停, 怎樣跌啊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